博物馆中令你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我觉得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新疆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1300多年前卜天寿“小朋友”(当时其只有十二岁,大概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年纪)的一份作业。大概长这样。
作业内容是老师让抄《论语•郑玄注》,这件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论语郑玄注本身是东汉大儒郑玄所著。出版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备受推崇,应该长时间被作为官方认可的论语注解,但就是这样一份作品却在五代的战乱时期失传了。到了宋代以后只见残本。这份小学生的作业极大地补全,校对了郑玄注这部儒家经典,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一个小学的作业能写多少字?能有啥重要价值,这样问的朋友可能低估了唐代小学生课业的“繁重”,这份“作业”长五米多,宽约三十公分。如此繁重的作业把卜小朋友都做烦了。这也就引出了这件文物最最吸引我的地方。
卜小朋友写得差不多之后干了一件每个小学生都想干但不一定都敢干的事情——在作业本上吐槽,写了两篇错字连篇的打油诗(我不知道在唐代这是不是通假字,但是对方毕竟是小学生,错别字的概率应该更大些)。
第一首: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就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作业太多,写着写着就坐没坐像,磨皮擦痒了,可能是一会儿侧着写,一会儿趴着写,但就是写不到一个舒服的角度。其实就是不想做了。
第二首更有意思: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直接告诉老师,作业我今天写完了,明天就放假了,您可千万别拖堂。过了1300年小学生的想法简直一点都没变!甚至说这就是当代小学生写的我都信。
这两首诗真的是极大的拉近了我们和我们的历史的距离。
我曾经有“杠精”朋友跟我说过,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跟“汉国”、“唐国”、“明国”、“清国”有什么关系(非恶意,有点辩论的意思)?我当时就用的这件文物的照片,反问他,你觉得这个唐朝小朋友在文化甚至血缘上跟我们有没有联系?
而且这个小朋友就是地道的新疆人,认为新疆不是中国一部分的外国友人可以看看自己的国家存在了1300年吗,而我们的同胞、文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至少1300年(其实还远远不止)。某些人也可以掂量掂量中华民族可不可能放弃我们生活了千年的土地。
对了,这件文物还有一个小彩蛋,这份作业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呢?因为当时纸还不便宜,这件作业被二次利用做成了纸寿衣陪葬(记忆中是这样,但是写回答的时候没搜到相关报道),这跟前些年我们用报纸、旧书制作死者的随葬品有什么区别!可能千年之后我们的后人可能也会挖出纸张感受我们的生活气,感受我们文明发展延续的气息吧!